我表哥跑长途那年初秋,在山东地界的高速上栽了个跟头。彼时夕阳把路面晒得发软,远处的路牌像块被揉皱的糖纸,中英文混在一处,倒比他车斗里的西瓜还斑驳。本要往京沪方向去,偏那牌子上 "G2 BeijingShanghai Expressway" 的洋文爬得比汉字还张扬,小字号的拼音像群打盹的蚂蚁,他眯眼辨认的功夫,出口早溜到了后视镜里。多跑的一百多公里,足够他把车斗里的西瓜颠得少卖三成价钱。回来后他拍着方向盘骂:"那些弯弯曲曲的字母,比路上的坑还碍事!" 谁曾想,这抱怨竟成了后来全国路牌大换血的引子,倒比他拉的货走得更远。
一、洋字母的 "风光" 与尴尬
早年的高速路牌,总爱往自己身上贴些洋文标签,仿佛不缀几个拉丁字母,就显不出国际化的体面。北京的环路出口、上海的虹桥枢纽、广州的机场高速,路牌上的汉字旁边总要缀着拼音或英文,活像穿西装戴瓜皮帽的酸秀才。那时候手机导航还带着几分稚气,地图更新赶不上高速扩建的速度,外国游客初来乍到,倒真能靠着这些中英对照的牌子认认路。路牌上的洋文便借着这由头,在方块字旁边占了几十年的地盘,活得比收费站的栏杆还坚挺。
展开剩余82%可导航系统进化得比高速公路还快,等高德百度的语音播报能说十八种方言时,路牌上的洋文就成了多余的阑尾。公安部那组数据说得明白:高速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司机是黄皮肤黑眼睛,对着满牌的 "Expressway" 和 "Service Area",反应速度比看见测速仪还慢。跑长途的老司机都知道,时速一百二的情况下,眼睛扫过路牌的时间不过半秒,哪容得你在 "Beijing" 和 "Shanghai" 中间找汉字?更别提那些长得像双胞胎的字母 ——"6" 和 "G" 在阳光下几乎难分彼此,"8" 和 "S" 更是能把方向指到沟里去。在枢纽互通的岔路口,盯着这些洋文琢磨的功夫,后车的喇叭能把耳膜震破。
于是司机们的抱怨像夏日的蝉鸣,越来越响。有人说这是给中国人戴洋眼镜,有人骂设计师根本没开过高速,最实在的还是那句:"把洋文扒了,让汉字长得壮实点!" 这些呼声飘到交通部门的会议桌上,倒比路牌上的反光条还醒目。
二、路牌当如 "第二交警"
高速公路这地方,最是不讲情面。没有红绿灯给你缓冲,没有交警在旁边挥手,全凭路牌当指挥。这铁牌子得像个经验老到的交警,老远就得让司机看清脸色 —— 哪条道去北京,哪出口到济南,服务区还有几公里,限速是八十还是一百二,都得清清楚楚,容不得半点含糊。可中英文混排的路牌,偏像个说话结巴的交警,半天才把意思说明白,等司机反应过来,早错过了该转的弯。
清华大学那帮研究视觉的学者做过实验,在模拟驾驶舱里,让司机识别中英混排的路牌,比识别纯中文的要慢上三分之一。他们说这是因为字母和方块字的 "脾气" 不合 —— 汉字方方正正占地方,字母却歪歪扭扭爱扎堆,硬凑在一起,就像把饺子和披萨摞在一个盘子里,看着就乱。最要命的是间距,为了塞下英文,汉字和字母之间的空隙比牙缝还窄,司机的眼睛得像扫描仪一样来回扫,不累才怪。研究报告里那句结论写得斩钉截铁:要想看得快,要么给汉字和英文分家,要么干脆让英文卷铺盖走人。
那些因路牌不清出的事故,更比统计数字刺眼。在互通立交处急刹变道的,十有八九是看错了出口标识;在服务区入口错过的,多半是被 "Service Area" 的长单词晃了眼。有回在浙赣交界的高速上,一辆货车为了看清路牌突然减速,后面的小轿车追尾上去,两辆车撞得像揉皱的纸团。交警调查时发现,那路牌上 "衢州" 两个字被 "Quzhou" 挤得瘦成了面条,不凑近根本看不清。这些血的教训,比任何专家的报告都有说服力。
三、北京带的头,全国跟着走
2022 年底的北京,最先把路牌上的洋文请了出去。长安街延长线的高速出口,那些缀了几十年的 "Exit" 和拼音突然不见了,只剩下加粗的汉字,像刚出锅的馒头,饱满又实在。北京市交管局的人说,这不是赶时髦,是为了让司机 "一眼看透"—— 在时速一百公里的情况下,能比以前早半秒钟认出路牌,就能多抢出五米的反应距离,这五米,可能就是事故和平安的差别。
这试点像块投入湖面的石头,涟漪很快荡到了全国。江苏的苏南高速网密得像蜘蛛网,率先把所有互通的路牌换了新颜;浙江的杭甬高速车流量大,换牌时特意选在夜里,施工队举着探照灯干活,活像给路牌做手术的医生;山东更是麻利,把我表哥当年栽跟头的那段高速,改成了纯中文标识,连服务区的 "厕所" 都写得比以前大一圈。到 2023 年春天,大半个中国的高速路牌都完成了 "去英化",速度比春运时的车流还快。
效果来得比预期更明显。搜狐新闻登过组数据:新牌子让司机的识别效率提高了四成,意味着在一公里外就能看清出口信息,比以前能多做两个深呼吸的判断时间;事故率降了一成多,尤其是在枢纽互通处,急刹变道的少了,后车的喇叭声都稀了。跑运输的老王说得实在:"以前过收费站像考试,得盯着路牌上的小字琢磨半天;现在就像跟熟人打招呼,老远一看就知道该往哪走。"
这可不是换块铁皮那么简单。设计师得重新算汉字的大小比例,让 "北京" 和 "上海" 在牌子上占得恰到好处;施工队得半夜封路换牌,不能耽误白天的车流;导航公司得把新路牌信息输进数据库,让语音播报和牌子对上茬。整个工程牵连之广,堪比给全国高速换了套新语言系统,每个环节都得像齿轮般咬合,差一点就会出乱子。
四、外国人看得懂吗?这问题本身就多余
路牌上的洋文一撤,有些外媒就跳出来说话,说这是 "不够国际化",甚至扣上 "文化排他" 的帽子。这话传到国内,司机们都笑了 —— 去美国的高速上找找 "出口" 两个汉字试试?到德国的 Autobahn 上看看有没有 "服务区" 的方块字?在日本的高速公路,路牌上的假名和汉字混排,可从没见过片假名旁边缀着英文。全世界的路牌,本就是给本地人看的,哪有因为来了几个外国游客,就把自家文字换成外文的道理?
再说,外国人在中国开车,哪是看懂路牌就能解决的事?按规矩,得先考中国驾照。科目一那一千多道题,全是中文的;科目四的案例分析,连 "环岛让行" 都得用方块字写明白。能闯过这两关的外国人,认路牌上的 "出口" 和 "限速",比认麦当劳的 "M" 还容易。更何况现在的导航,能把英文播报调成东北话,就算路牌上全是甲骨文,它也能给你指到地方。
长春有家德资啤酒厂的老板,接受采访时说得有趣:"纯中文路牌挺好,我现在认 ' 长春 ' 比认 'Changchun' 还快,顺便还学会了 ' 加油站 ' 三个字。" 这话被转到网上,引来一片点赞。网友们说得透彻:高速路首先是给中国司机修的,安全比洋气重要,实用比面子要紧。每年来中国自驾游的外国人,加起来还不够填满一条省际高速的车流,总不能为了这极少数人,让亿万司机天天对着洋文费劲。
胡同口的老张说得更实在:"当年路牌加英文,是因为导航不行,怕外国人迷路;现在导航比路牌还机灵,那些洋文留着,除了添乱还有啥用?就像夏天穿棉袄,早就不合时宜了。"
结语:路牌是给眼睛看的,不是给面子看的
高速路牌的这场革命,说到底是回归本分 —— 它首先得让司机看得清、辨得准,在风驰电掣间传递最要紧的信息,这比什么 "国际化" 的虚头巴脑重要得多。方块字在路牌上站得笔直,不是什么文化宣言,而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—— 它比字母更适合快速识别,比拼音更能承载准确含义,就像筷子比刀叉适合夹饺子,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。
如今再跑高速,看着路牌上饱满的汉字,心里踏实。那些 "北京"" 上海 ""服务区" 的字样,在阳光下透着清爽,像路标,也像底气。这底气不是说排斥外文,而是明白 —— 真正的国际化,是让自家的东西足够好用,而不是硬往上面贴别人的标签。路牌如此,很多事也如此。
发布于:江西省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